穿书女炮灰骄养姑奶奶: 第 17 章(修)(2/3)
他赶紧叫上兄弟,带上儿子和侄子,跑到县里车站去截人。
车站没有找到人,就立刻回家找苗知青写给闺女的那些信,想照着上面的地址找到省城去,却发现那些信都已经被闺女带走了。
他只好托关系找人,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找到了苗知青来插队时在县里留下的记录,按照上面的地址找了过去。
找到那里以后才知道,苗知青一家早就搬走了,具体搬到了哪里,谁也不知道。
他们在省城没头苍蝇般撞了一个月,只好再回来。
那段时间啊,老爹老娘连着急带心疼躺倒在炕上,媳妇也快把眼睛都哭瞎了。
没多久,老爷子还病急攻心,不治过世了。
送走了老爷子,想起老爷子临死前还记挂的那个不听话的妮子,他是又心疼又生气。
他告诉姜家子孙,妮子被他惯坏了,不仅丢了姜家人的脸,还气死了老爷子,从今往后,他只当老姜家就没有过这么一个人,让大家都不要再提她。
话虽这样说,其实,他是没有一天不在心里盼着老天开眼,能把闺女儿再给他送回来啊。
也许是他的诚心真的被老天爷听见了,今天一大早,他的亲亲宝贝疙瘩竟然自己跑回来了。
虽然她说的“去了海市找同学”的话很有些蹊跷,可是,他还能求什么啊?
闺女全须全尾地回来了,虽然是瘦了不少,却更爱说话,也更喜笑,眉眼也更活泼。
这不就是他日思夜盼的吗?至于这两个月她到底干什么去了,以后慢慢再问吧。
这一天,姜家犹如过年,近支的亲人闻讯都跑来问候。
虽然大家都很热情,却没人再多问姜新棉这两个月的经历。
因为曹秀花那个大喇叭,已经前村后店都嚷遍了,说姜家铺大队长家的闺女姜新棉根本就不是去省城找相好的了,而是去海市教书了,两个月就挣了500块,奶糖买了一簸箩,还给他爸买了带过滤嘴的香烟,给她娘她奶都扯了高级布料。
大家都争着跟姜金海夸着她家棉棉胆子大,能干,比个小子都强。
姜金海坐在太师椅上抽着闺女给他买的高级烟,只是嘿嘿地笑。
涉及自家闺女名声的事,他乐得外面的人都不再提什么省城,更别再提什么苗知青。
所以他也就顺水推舟,帮着闺女把这个话圆了下去。
姜金海很高兴,今天又逢端午,他大方地留大家在他家吃中饭。
除了姜新棉带回来的那刀肉,他又让大儿子去割了十斤膘多瘦少的猪肉回来,大柴锅里炖粉条熬白菜。
叶翠娥狠狠心把前几天才打下来的麦子磨了二十斤细面,蒸了两大锅纯细面的大白馒头。
姜家院子里,肉香馒头香飘了满院,桌椅板凳也摆上了,大家都等着开席,一派喜气洋洋。
此时,姜新棉正借着换衣服的由头,一个人待在小姑奶奶住过的那间西厢房里。
这间房应该不到二十个平方,木楞窗,报纸糊的墙,满室阳光,干净清爽。
房间里贴墙放着一张木头单人床,床上铺着素色的洋布床单,放着叠得整整齐齐的被褥。
床头一张木头书桌,上面垒着课本和教案,旁边是一张玻璃框镶着的黑白小相。
照片上的人,明眸皓齿,长辫垂肩,十分地漂亮。
姜新棉看
本章还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>>>